今日实时游客量:
瞬时最大承载量: 30000
景区最大承载量: 50000
首页> 神仙居概览景区文化天姥山文化

神仙居:隐居遁世的卖柴人

 编辑: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3-05-01   浏览次数:

        仙居人卖柴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宋代。按《光绪仙居县志》的记录,“折桂坊,在县南五十步。为吴谦、吴芾兄弟子侄联登建。嗣后,复标榜于柴巷口。”可见,仙居早在宋代就已经形成了柴火市场,故里巷亦以“卖柴”二字命名。此外,相关的文献还表明,卖柴对于仙居人来说还曾是宋代至清代流寓外地的一种主要谋生手段。宋代的陆游《入蜀记》中曾记录说,宋乾道六年七月二十一,他在去四川的路上,道经安徽省繁昌县时,船停靠在荻港。晚间散步至游龙庙,有守庙老道人为台州仙居县人。据老道人自己述说,他已经在游龙庙居住了十余年,每天砍两束柴卖之以自给;雨雪天气则行乞,除此外无其他营生。清代李芳春在《北游日记》中也曾说到,同治年间,他赴京科考,途径兰溪、富阳沿途的渡口,卖柴的人都讲仙居话,多为太平天国之乱后侨寓当地的仙居人。

        从文化上讲,卖柴对于文人来说还是一种隐居遁世,洁身自好的象征。仙居历史上的文人也是如此。据《康熙仙居县志》记载,著名隐士吕六松,在南宋亡国后,便曾隐居在万竹王山中渔樵度日。历代的仙居文人关于采樵的吟咏也有很多。如元代的翁森,便写过采《樵》诗:“妻出叮咛夫转听,采薪须束担头轻。夜来雨过苍苔滑,莫向巉岩险处行”;还有白塔布衣刘茹蔬也有《樵》诗流传于世:“结履步山椒,见峯头,日渐高,丁丁伐木声偏好。  霞市朝,麋鹿侣僚,息肩随处眠芳草。返林丘,入门长叹,谁念买臣劳。”至于在诗歌中寄寓采樵情趣的,更是数不胜数。如宋孟大武的咏《萍溪》诗云:“樵斧砍云春谷暗,渔榔敲月夜溪寒”;明代李一潮《寄弟李一瀚》诗“僻性谅难谐世态,浮生端合混樵渔”,都属于这种类型。

        在仙居民间的传说中,卖柴人往往还是充满智慧和高超技艺的人。在民间故事《吃素人和卖柴人》中,玉皇大帝派遣向凡间试验吃素修行人良心的太白金星即化作了卖柴人。在《白话柄和雾露根》的故事中,卖柴人及其老婆,则智斗敲竹杠人,让他们空手而归。还有《十兄弟》传说中,第二个兄弟以卖柴为生,名叫“卖柴二”,据说有一天,卖柴二从山上斫来一担柴,靠在京城的城墙上,结果遮住了半边太阳,皇宫里突然暗无天日。而在《得宝成亲》的故事中,一个以卖柴为生的癞头,人虽然生的其丑无比,却凭借自身的聪明智慧和过人勇气,获得了“有孔珍珠三大斗,无孔珍珠量三斗,金雀一对”,从而成功娶到了财主的漂亮女儿。由此可见,民间的智慧者无处不在,而卖柴人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王巧赛


留言

想来神仙居玩儿?或者已经来过?有什么想说的,都可以在这里留言分享给大家。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对于违规违法的言论,神仙居保留不经许可即删除评论的权利
评论内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