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实时游客量:
瞬时最大承载量: 30000
景区最大承载量: 50000
首页> 新闻中心景区资讯

诗意仙居 | 马力:神的微笑

 编辑: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18-05-31   浏览次数:

                                       天快放亮时响起几声山雀叫,断了又啼,破了晨晓的宁谧,也夺去清猿和天鸡的鸣音。啾唧之中,一夜清梦便给催醒了。窗外的天

                                 光微微地耀着,纯净的青色泛得愈浓。澄廓的高空宛如平滑而晶澈的湖面,几丝云轻飘,移得不急,在我的视野里显露逍遥的意态。待

                                 到日影一升,高过尽处一带低昂坡冈,曙色来得更艳。霞彩炽烈地燃烧,熹烂荡射,炫示着向地球映射的力量。赭石诸峰皆作一片橘红,

                                 正和朝阳一起上升。圣洁的神灵在光明里飞翔,歌唱。这时的我,心灵向前飞奔,只觉得随晨景而来的一切都异样地新鲜,连山中的空气

                                 也水一般纯,深吸几口犹能涤净尘世的烦虑。

                                       我对天姥山的歆美,是从入山的第一个黎明开始的。

                                       近前的山景,数峰清瘦,各个孤起,互不依傍,明暗不定的光色里,显映的轮廓和影像均极清晰,峭卓之姿是很“傲”的,好似一群

                                积的老人,摆出久阅世故的样子。这种大自然赋予的原始形状,会在绚美的幻感中化为纯粹的艺术样态。雾来了,闪光的雪片那般,“如

                                赤子婉娈于父母侧而不忍去”,漫得淡白一片,林麓愈显虚渺。我只在湘西的山里见过这样好的岩峦。白云青霭、流烟乱雨虽则任性来去,

                                怕也折不了它的筋骨。真是“逸峰”!巍峻的巅崖,人是上不去的,只有目光能够抵达。异世仙尊在我的面前接受欣赏,我恍如望见他们眼

                                睛里明澈的光芒,思绪的翅膀在这光芒中扇动。

                                       桌面放着一本画册,对照着窗外之山来看,横列在云霞里的岩嶂,恰是“西罨慈帆”这一景。细加端详,一峰兀然似帆,有点像楠溪江

                                的石桅岩。景名大约凭此而来。我们住的宾馆建在这里,可与“慈帆”晨昏对晤,如睹元人浅绛山水。设计这家宾馆的,是个有心者。西罨

                                古寺,宋时之筑,久圮,湮到泥草里去了,只剩一个空名。

                                        这片山,雄踞浙江东南的仙居县境。你若当它是风景区,“神仙居”之名颇生往游之心——道教出自中国。民间祀奉,谱系很杂。众神

                               毕至,群仙咸集,神仙居成了他们的家。你若当它是诗歌圣境,“天姥山”这三字顿撩憧憬之意——天姥山在地球上的神圣位置,不是一个

                                能够引起质疑的问题,况且它早已进入人类的情怀。古今凡是把唐诗读过的人,毋庸审辨,大概都明晓这座山在中国诗歌史中的高度。

                                      此前的1000年,李白的诗魂恣游在这里,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先让我领受了一段风光。诗歌的功能在于引发惊奇感,美的文辞永

                                闪熠思想的光辉。德谟克里特认为:“一位诗人以热情并在神圣的灵感之下所作成的一切诗句,当然是美的。”古典的诗意已经渗入苍山坚硬的

                               肌体,千仞连峰会拖着明翠的光,朝天际轻盈飞去。我默默自问:是李白的诗句把我的灵魂引向神仙居的胜境,还是神仙居的胜境把我的灵魂

                               进李白的诗行?凭这缘故,我已在心里默唤它作天姥山了。我短少天赋的才华,对自家的语言能力很为思疑,效李白梦中成诵尚不能,张口讽诵他

                               献给天姥山的诗,总不会太难吧。

                                     天姥山因李白出名,但有一件:他在此座神仙之宅留下过屐痕吗?历世存疑。山间一块黑皱的石上,刻了“太白梦游处”五字,是吴昌硕的

                                书,仿佛诗仙真在这石下卧而成眠,眠而生梦,梦而得诗。一幅擘窠书,像是断尽古来辩讼。

                                      仙居曩为临海之域,括苍山脉,向远方延袤,郁郁横翠微。青葱山色是丰富的想象之流的源泉。岁月运行亿万斯年,经过了骤雨和烈风,岩浆

                                是在这里呈过虐的。桃渚火山有些名气,应该距此不远。火山也迸艺术之力,雕刀一落,大地上幻出的熔岩景观满足了人类的幻想。那是刺天

                               的石柱,那是丛聚的峰林,那是波状的流纹……流纹岩凝得久,苍皱的表层残留着岁月的牙齿啃噬的痕迹,活泼泼的生命却掩不去,我的手掌

                               一触,觉出了它的柔软,像洇湿了山麓的永安溪一样,润着我的心。放眼一望,座座山峰都受着这种美丽涡纹的装饰呢。

                                      从前我过宁绍平原,农田、湖沼入目,以为地势不恶。今日又来,视线只消向南面海岸那边一偏,尽让浙东丘陵的雄险派势把心一惊。这里

                               的山容峭,这里的草木茂,神思极易飞升。寂寞中一抬眼,恍若瞧得见岩穴山林里的九天玄女。道教宜在於越之地生根。越人每说起括苍山,短

                               不了追史:南朝那位出身世医之家的陶弘景,入山结庐涧栖,采掇仙药,垒坛炼丹,全是仙家气派。

                                     浙东一带,崇仙奉道的风气这般重,其间道理,来一番析微也是可以的。

                                     从文化地理上着眼。无妨把天姥山放在仙界版图中看待,和昆仑山上的瑶台、阆苑,东海中的蓬莱、瀛洲、方丈等齐观(昆仑与东海,是

                              中国古代两大神话系统的起源地。清都紫微、神霄绛阙之境,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九奏万舞,宛然梦中景象)。据此,还可将名为天姥的仙人排

                              进神灵谱系中,与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碧霞元君诸仙圣并列。

                                     道和仙、仙和神之间,存在变化关系。精神化的道,归入灵性范畴,以霏烟做譬,袅袅升入清虚世界。用庄子的话说,是“以本为精,以物

                              为粗”。得道之人,心灵和有形世界相通,便臻于仙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再封了神,更是等而上之,行天道的法力便附身。东海岸边,

                              仙文化自古盛行。除去仙居,天台山的名声亦不算小。东晋干宝著《搜神记》,以志其怪。所撰刘晨、阮肇踏山采药,遇仙女招为婿的传说,比

                              李白的梦游诗还要早。周作人懂得乡民信奉本土宗教的道理,不以为异。他还理出道士的修行求仙之术:“一是吐纳,二是服饵。”常人只当闲

                              话偶听的种种,真的进到生活中来。

                                    不是所有地方都能产生神仙信仰的。一赖精神土壤,二赖地理条件。而这,浙东之地都不缺少。

                                    精神土壤。佛教和道教自存差歧。佛教以生为苦,以死为乐;道教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以不死成仙为极乐。找寻现世之乐,是信道之

                              的内驱力。周作人讲过“贵生”的话:“中国人对于宗教不大热心,求仙思想固然荒唐,但也是从现实出发的,他不追求虚幻的灵魂与天国,只想

                              改进并延长现世的幸福。”照此来看李白移情天姥的梦游之诗。他把仙界吟诵得那么奇美,一面是那里没有权贵,没有牢愁,一面是那里满是欢欣,

                              满是悦乐,可寓长怀和永思。天上诸神列仙超越了生命,与霄壤相融,甚或消弭了生理条件的限制。故此,形而上的道,刺激了诗人的想象力,

                              一成歌诗,出圣入神。在李白心里,天姥山和昆仑山是可并为仙境的。他的《天马歌》有句:“请君赎献穆天子,犹堪弄影舞瑶池。”比起此

                             前梦萦天姥山时豪咏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来,意气到底是稍衰了。虽入暮年,他也不肯低颜叹老,忍把朝簪换钓竿,用世

                             之志仍未断灭。世外寻履,李白犹似一步踏入仙途,且从神话中获得了现实力量。

                                   仙界是会生梦的,梦是一种理想之境。在浙江,天姥山、天台山,还可以加上一个烂柯山,都和梦脱不了关联。李白做的是诗梦,刘阮误

                             入桃源,做的是仙梦。樵夫王质伫于石室,观仙人对弈,斧柯烂尽,也如一梦。唐人诗“烟霞不省生前事,水木空疑梦后身”,语多沧桑之慨。

                             过去我看郁达夫一篇《烂柯纪梦》,记住了这个故事。

                                     地理条件。越地多山水,多奇禽异兽,草木又及蓊郁,容易产生原始想象,也养出了桀骜的山野气,只这山野气中倒含些刚直好义的血性,

                           媚世求显自是民性所不容的。自古浙人辟草莱,浮大泽,断发文身,骨气极硬。鲁迅引述过本乡贤才王思任的话:“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

                           垢纳污之地。”在社会压力面前,气性如铁的浙人挺得住脊梁。一本写仙居的书上,举本县人卢迥于燕王朱棣攻伐建文帝的“靖难之役”中“抗

                           节不屈,缚就刑,长讴而死”和郑絮“率乡兵拒战,败而南奔,寻被获,不屈,以八月十七日诛死,二女配亦死之”事,且将此尚义任侠、慷慨

                           刚毅的志节赞为“台州式硬气”。这种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精神之力,和那道教的“贵生”主张,并无扞格。所以这里出了秋瑾、徐锡麟和陶成章。

                                 从创作心理上着眼。唐代是中国山水诗的繁盛期。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反映了艺术精神和道教信奉的关系。芳年华月时的李白,相信自

                          己生而不凡,是从天界贬谪下来的仙人。谪仙之称其来有自。自视之高,可算古今一人。李白的身份,除去文学史认定的“诗仙”,尚有游侠、隐

                         士、道士、神人、仙才诸种。他崇道慕仙,年轻时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登上访道求仙的长路。“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状其迹。

                          他访过泰山、嵩山、庐山、峨眉山、青城山、天门山,他结交的道士多为上清派。他在江陵和司马承祯相往来,在嵩山与元丹丘隐居修仙,还结识了

                          元丹丘的老师胡紫阳。这些道友皆属上清一派。诗酒酬唱中的交游,自然影响了李白的创作。

                                李白素怀建功立业的志向。他的济世情怀,根底不在孔孟荀颜的儒家学派,而在黄老列庄的道家学派。道教徒修其行,由“仙道”入“人道”。

                          语曰“人道渺渺,仙道莽莽”,似不可捉摸,其实还是有所依循的。修人道,也以功业烂照、留名青史为荣福。李白一生,在“因求仙而出仕”,又

                        “因出仕而归仙”的反转中度过。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也好,下乔木,入幽谷也罢,怀才不遇的感伤和愤世嫉俗的怅恨左右着他的生命走向。在崇道

                           风炽盛的唐代,出现李白这样的人物,当时的政治空气、文化观念和哲学氛围,构成了重要的外部环境。

                                李白受诏入宫,辅弼之臣没当成,倒做了一个翰林供奉,“但假其名,而无所职”,还不是正式任命的官员。长安三年(实足也就一年半),镇

                           日宴乐赋咏,取悦于君。换作旁人,当会自感优游。李白却意甚无聊,性情狷激的他嫌厌这种日子,不甘与杂流同处,又与唐玄宗互为疏远,终被

                           赐金放还,逐出京城。经世致用的理想破灭,内心之苦可知。天宝初年,盛唐转衰,李白亦年届不惑,失意郁悒之时,神仙意识重新占据心怀。

                           这时节,他神遇天姥山,天姥山也接纳了他。

                                 李白出京放游,天宝三年秋冬之际,到了东鲁。翌年南游吴越(照施蛰存先生的看法,“吴越”是复词偏义,主要是“梦越”,为了凑成一句

                         七言诗,附了一个“吴”字)。他寄意于仙界——《游泰山》中有“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句;他寓情于梦境——《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

                         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句。李白做诗,可说极尽夸张,全在驰想。诗评家惯将李白诗才归诸想象,这也许只占一半道理。因为想象是理

                         性的现代人对于精神活动的相对面——情感活动而言。或云:想象是一种心理机制。到了诗人这里,就成为重要的创作能力。李白的诗想象,是天真的、

                         朴素的、单纯的、明朗的。这种想象力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特能透显魅力。李白的瑰丽奇想,证明他具有人类童年时代的“原始感情”与“原始思

                         维”。他的心中充满对神的本真情愫,才拿自我和天神相比附,笃信内心世界与神的世界的一体性。对这种深藏于心的感觉,很难做出冷静理智的分析,

                         表达起来,亦难其言惬当。就是说,千数百年前的诗人和受过逻辑思维训练、秉持理性主义的现代人之间,不光有时间的距离,更有文化的距离,但并

                         非失去打通阻隔的可能。

                               李白没有诗歌理论的宏论,却在创作中表现着美学品格。以俊逸的诗风营构奇幻的仙界灵境,实在是老庄“天道无为”的思想使然了。吴越之国

                         的传说,让李白魂萦天姥山。他描画了大山的壮景,更抒写出一己的心灵气象。盛唐文人诗的道家意蕴,从他的一吟一哦中大可看出。这和魏晋南北

                         朝文人的游仙诗——歌咏仙人漫游之情的诗歌、道士的步虚词——道教唱经礼赞的词章,同一气调,存在着创作上的呼应关系。这首与东鲁诸公相别

                         时所作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钱基博先生将其和《蜀道难》《将进酒》辑入他晚年教授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编纂的讲稿,赞此首七言古诗“气象高朗,

                         风骨恢张”。

                                得道者成仙,访仙即求道。李白行走山水,天仙的传说,勾惹吟魂。他把自己放进天姥山,从入梦到梦游,再到梦醒,时空大幅跳转,虚境与实

                          境迭次错综,他创制了一个奇幻的梦世界。这梦,千年之后仍是新的,光影闪烁。

                                天上的世界是自由的,因而神往;梦中的乾坤是畅朗的,因而沉醉。古今诵山诗文,在艺术情绪上,能和李白的这一首同此热奋的,是徐志摩

                          的《泰山日出》。

                                甫辞仙居,我即兴写了一段话:我从天姥归,携取一片霞。

                                千年之前,一首七言古诗成了李白献给山东友人的留别之词。逍遥、飘逸、清真、自然,奇幻的仙景灵境是他构制的经典。

                                我在山中一日,清朗的天光沐过了,欢悦的鸟音闻过了,绝险的栈道走过了,孤峭的峰峦眺过了。收住脚步的瞬间,定住心神的那刻,我向内

                          心发问:用什么持赠这片浙东山水?

                                神仙居的空间足够开旷,容得下丰沛的诗意、浪漫的想象、浓挚的情感。诗意、想象、情感,将化作热烈的语句,铺展在纸上,一个散文化

                          天姥山,会接续诗仙的余音。

                                 我自知,传达景之真,须靠观察的眼光;表现山之韵,须凭通达的识见;摹绘梦之美,须有艺术的情怀。游山过后,动笔之先,必得经过一番

                          含咀,笔底文章方能让云端的神、雾中的仙绽露微笑。

                                 神的微笑,在我的遐想中浮闪;诗仙的余音,在我的耳畔袅绕。游山者的眸光里,耸拔两座高峰,一座是石头的,一座是诗歌的。石头之峰

                          装点大地,诗歌之峰摇撼心灵。

                                 天姥山既这般雄阔,将横斜偃仰之势收到几百字的诗里,是很难的。托之于梦,确是一个办法。一首诗和一座山的因缘就这样结成了。李白把

                           梦中的山化作诗歌的山,只能说这是神笔。

                                “名山何壮哉,玄览一徘徊”,唐人崔湜的这联诗,颇能道出我初游天姥的心境兼情状。写好这座山,断非易事。天姥山太大了,太深了,太奇

                           了。烟雨微茫时,更可见出它的幽;岩鹰清唳时,更可见出它的寂;草木纷披时,更可见出它的森;云岚飘升时,更可见出它的峭。摹状这番山景,

                           躲不开崔嵬、嵯峨、岧峣、绝险、峥嵘,全是“大词”,气韵十足。“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感性的姿态哟,李白夸张得好!他在为仙山造型。纵横宕逸的诗风,华崧也要折服,且朝他拜揖。到了这山,谁人不想力践一个誓约似的仰天长

                           啸呢,或是把动情字句写几段在纸上?只叹灵思罄尽,其力难逮。感谢李白,不负仙才!

                                  若论美的形态,天姥山担得起“崇高”之誉。大块文章入眼,我记起王朝闻先生在《美学概论》里讲的话:“自然界的崇高首先以其数量上

                           力量上的巨大引起人们的惊讶和敬赞。它们经常以突破形式美(如对称、均衡、调和、比例等)一般规律的粗砺形态——如荒凉的风景、无限的星

                         空、波涛汹涌的磅礴气势、雷电交加的惊人场面以及直线、锐角、方形、粗糙、巨大……等等(与美的曲线、圆形、小巧、光滑……恰恰相反)来

                         崇高的特点。”我在一个从峭壁伸出的石台上放出目光:时近初夏,诸峰上的野树已浓得如一片海,闪出鲜绿的光。也无论朝夕,也无论晦明,也无

                         论晴雨,也无论寒暑,天姥山不改姿容,昂仰着头颅,眼底掀涌着东溟的浪涛。

                               张岱尝谓:“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浙东的舆地大势,壮矣,奇矣,瑰矣,伟矣,正与齐鲁相似。我甚至觉得,李白梦中的朗吟,

                         融进了对泰山的印象。

                               山中多峻峰,攒立直起,皆有风姿。它们的结合产生和谐,表现原始的美。美是大自然创制的永恒作品。前面说到的“西罨慈帆”那样的好例,

                        还可枚举,皆取“因形赋名”之法。“仙之人兮列如麻”,朝朝暮暮,高贵而圣洁的仙灵,站在深邃的苍穹下相互观望,尤以佛祖、观音、天姥为异。

                        佛祖峰,正面望去,更像一扇断崖,宕出的几道崖纹,遒劲中略含水墨的软,颇近匠人摹刻。肉髻、螺发、衲衣,还有垂肩的双耳,依稀显出大致模样。

                        释尊的方圆面相上,修长眉目,宛然可辨。凝眸的一刻,如见含蓄的微笑、温婉的神情,法相自然是庄严的。山就是佛祖安坐的莲瓣和华盘。一个修

                               禅者到了这里,大概会面山趺坐,端然入定了。冥想最宜入暮时,只因日光下的诸仙好像并不显灵,他们偏爱在蟾光升起的一刻,在绮梦里的

                         氍毹上旋如莲花。夜吟前的空山待月,犹得太白仙诗妙境,足堪幽赏。

                               若讲海拔之高,若说空间之广,若谈体积之大,若论形姿之美,观音峰实为全山之极。这里的地形很开阔,很幽旷,怎么会矗起这么一块奇

                         的大石?它的巨状超越了相伴的俦侣,像粗健的根株深植于山中,每日从太阳那里获取恒久的光明。吸收灼亮阳光的它,如一颗硕大的钻石,每个

                         棱面都泛出绚丽的辉泽,比笑容灿烂,且朝四外反射,给整个天地敷上欢乐的光色。对面屏列的削壁,汉代画像石似的,驳杂的褶痕上,犹能端量

                         出身形,袍衫、幞头、革带,很像一排冠服齐整、手执朝笏的群臣,恭顺地静伫着。默望中,我渴望倾听,却听不到一丝言语。有观音峰凛凛地在,

                         远峰近峦的威势都给压了下去。这岑峭的岩柱,出于嶂谷,斜阳下看,最能显示线条的简畅。高近千米的它,仪态不雄,竟有一点姣。飘拂的天衣、

                         悬垂的条帛、光洁的宝瓶、立身的莲台,皆隐在缥缈的祥霭深处。菩萨的端庄妙丽,至此而极。林岫间的数株老松,伸枝摇叶,犹似躬首。崖罅间

                         蓬生绿丛,一派洇润中透出郁勃的生气,如同在苍古的画幅上再添几抹皴擦。

                               染绿的岩峰绕着我旋转,我和对面的层峦之间,隔着旷阔的峡谷,巨大的宽度测量着视力的尺度。对于山水灼热的爱意,催促我迈上一个凸起

                        于巉岩的眺台往谷底看,尽碧,洞壑之黯、溪涧之窈,至少遮去大半。是观世音的杨柳枝幻化的吧。那不间断的绿,把我的视线从一座山峰引向另

                        一座山峰。我宛似望见万紫千红的花朵,那是仙真点化的灵物。无边之绿中,闪出一角瓦檐,山居人家!我恍若听见窗前儿女语,喁喁。

                               我忘不了这片四月的大山里的浓绿。

                               天姥峰应为一山之主。不是的。若与观音峰比高,它要矮些,通身的势头自减几分。不要紧,它不争这个。李白写诗给它,却不恃此自负,姿

                         容娴婉,不着一点狂态。这是我欣恋天姥峰的地方。

                               天姥峰也是一尊孤岩,怡静,婉丽,形貌近仙,意态全在清虚守神。天姥本是一个仙人,有人说就是西王母。这位创世女仙,冶容媚姿,

                         是上古神话里“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的凶厉兽相了。

                                天姥女神在圆润丰满上略逊观音菩萨,故而天姥峰比那观音峰,身姿确要娇小,却自有一段娉婷,欣怡的风神是不差的。朝晨,她露出袅娜的

                          身形;夕暮,她显出秀逸的剪影。四近悄寂,难见丝毫异兆。不闻尘世的言语,只有朦胧的圣容。

                                 山间诸峰,皆不倨傲,得失也不理会——此心安处是吾乡。真参得透世间况味。山中清寂,缺了谁,月下的伶俜也是难捱的。顽石通灵,人

                          尤能感物,且喜咏志。临着静虚之地,只管取情于山,取意于海,听那风中婉曼的清歌: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接雄词于章句,窥逸迹于篆籀”,韩愈口吐平仄。雄词有李白之诗在,逸迹则是同样布在崖头的蝌蚪文。日月虫鱼之纹,颇类巫觋云篆、术

                          士灵符。谁家手笔呢?《古谣谚》“夏禹所践刻此壁”,也是依凭鬼神传说。总之是:难解。只好归之于天,把它呼为“天书蝌蚪”。观此摩崖,

                          要越天姥峰,东去而北折。

                                梦游的时光正在飞逝,我的耳畔飘响一种神妙的语汇,空灵、渺远,如一阕古老圣歌。我不遑思索自己从哪里出发,心魂却已追随一大群

                          舞的天仙返回灵境。

                                 山中无宫观。有亭阁:九思亭和丹丘阁。都有来历。双眸和匾上的“丹丘阁”三个字一接,就推想造阁的用意只在李白的好友元丹丘身上。

                          白把这个人写进了《将进酒》。后来看过九思亭,方知兴许是我搞差了,一亭一阁,全是为了纪念一位叫柯九思的乡贤,和李白结识的元丹丘不是

                          个人。柯九思,仙居柯思岙村人,字敬仲,号丹丘生,官奎章阁鉴书博士。元文宗力兴文治,亦能书画,笔墨别饶意匠。他推崇汉文化,在大都创设

                          奎章阁,这是一座艺文庙堂,供列图籍典册、丹青妙墨之珍。用心恰同宋人曾巩《秘书监制》所云略近:“帝王之治,必有图籍之藏,又择当世聪明

                          拔出之士聚于其间,使得渐磨文学之益,奖成其材以待国家之用。”朝廷擢任,柯九思入其内,寄心楮墨,为皇室整理、鉴定、访求古书画。终日埋

                          头窗下,所劳多在缥缃卷帙、宝器雅玩。王献之《鸭头丸帖》、虞世南《摹兰亭序》、杨凝式《韭花帖》、关仝《关山行旅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等,由他经眼,俱无俗品。柯九思也嗜集藏,自诩可以上比米元章。苏轼《天际乌云帖》、黄庭坚《荆州帖》、米芾《研山铭》,都是他的旧藏。柯九

                          思这位奎章人物,在元代鉴藏界有些名气。他的身份高,眼光亦不低。

                                 柯九思书艺亦精,又擅以苍秀之笔画墨竹。启功先生说“元代名家之书,无不习染赵雪松法”,而“柯丹丘掉臂于赵派盛行之际,而能自辟蹊径,

                           以大小欧阳为师,所谓同能不如独异者”。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云:

                                  丹丘复古不乖时,波磔翩翩似竹枝。别调自弹非赵派,安详序画写宫词。

                                  诗、书、画,柯九思能推群独步,诀要正是“别调自弹”,恰可见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艺术态度。

                                  涧籁在亭边轻响,泠泠,淙淙,汩汩,潺潺,一洗心尘。我浮想得出,残星凉月下,夜云流曳,消隐了远近景物,峰崖依然挽留缕缕光的印迹,

                            幽冷,迷离,杳茫。月曜夜未央,天姥之峰仿似巨形的圣烛,莹洁的光体一般,映亮远天的星辰。

                                  待到阳光回到世间,浓艳的彩晕里,天空又会幻出灿美的图景,那么寥廓,那么悠远,无数仙子在云影中翩跹,在霞辉里咏唱。瞬间,我被

                            片明媚的灿光接引,鸟一样贴紧温暖的泥土低身掠驰,又斜着冲向碧云里去。

                                  陈子干君,经营这座神山,颇极苦心。无瑕的生命在宇宙中萌毓,为山水命名是一项庄严的工作,仿若同天地对话。峰、岩、崖、谷、亭、阁、

                           桥、台、道、瀑的得名,均耗着他的心力。学问思辨之外,云光煦风中,铺纸,濡毫,腕底便生好字,笔姿清妍、古淡。筑造此亭此阁,聊寄书家

                           兴味,意蕴不浅。邀客坐入太白书屋雅集时,为抒高情,遣逸兴,纵壮思,他会临牖搦寸管。一点一画,皆有筋骨。再看充盛的笔气、酣畅的文意,

                           那纸上便是亮的了。毫颖如飞,法书是蘸着清澄的泉溪“泼”出的。假定在太白书屋的楹柱上题联,仍可借用启功先生之句:

                                 分明流水空山境,无数林花烂漫开。

                                 恍兮惚兮,神的笑影浮映于诗墨,顷刻就氤氲得如梦。

                                (作者:马力,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