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3-05-24 浏览次数:
唐代的天姥山,在今天的浙江首台州市仙居县——一座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山水城市。
仙居天姥山,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座伟大的名山,亦称韦羌山,因山中多石头仙人——“仙之人兮列如麻”,当地人称“神仙居”。东连浙东第一高峰括苍山,山麓有中国道教第十大洞天“括苍洞”,第三十六小洞天“麻姑山洞”,七十二福地“天姥岭”。主峰大青岗,海拔 1271米,今属永嘉地。《旧志》载:“有山状如鎝女,因名”。
天姥山,因唐朝大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为世人熟悉。那么诗中所写天姥山在哪儿?近年来,随着仙居天姥山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风景区,这一千古之谜正在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越来越多的人指认,它正是现在的国家5A级景区神仙居!
2018年10月13日,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省文史馆组织30多位国内顶级专家在仙居召开天姥山学术论坛,从翔实和丰富的史料中找到答案:仙居天姥山正是李白所写之天姥山。论坛发出倡议:要进一步打响仙居天姥山文化知名度,恢复使用“天姥山”古地名,让“神仙居就是天姥山”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这次论坛,也成为中国历史上首次为确立李白梦吟之天姥山而召开的论坛,在文化和旅游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著名学者钱文忠教授认为,神仙居就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原型地。
史载,浙江有六处“天姥”之名:新昌天姥岑、宁海天姥峰、天台天姥岩、仙居天姥山、磐安高姥山、金华山北山天姥山。中唐时剡县并无天姥山。所以,新昌今天的天姥山只是李白以后的改名,非李白诗之原型。
北魏侍中郑小同撰写的《郑志》十一卷:“按,韦羌又名王姥。”南宋《嘉定赤城志》载:“王姥山在仙居县界,亦名天姥山,相传古仙人所居。” “韦羌山亦名天姥山,在仙居县,东联括苍,且云石壁有刊字如科斗,春月樵者闻笳箫之声,与《临海记》同。则天姥山亦仙居之韦羌山也。”
明代曹学佺《舆地名胜志》,亦称韦羌山即天姥山。清代《浙江通志》卷十六载明代《名胜志》中有关“天姥山”的阐述:“王姥山,《名胜志》在仙居县界,亦名天姥山,相传古仙人所居”。
《后汉书·郡国志》、《宋书·州郡志》、《太平御览》等载:“天姥山,与括苍山相连,石壁上刊字科斗形,高不可识。”《临海记》载:“此众山之最高者,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晋义熙中,周廷尉为郡造飞梯,以蜡摹之然莫识其义。俗传夏帝践历故刻此石。”
《方舆胜览》:韦羌山在天台山西四十里,上有石壁,字如蝌蚪。陈襄诗:“去年曾览韦羌图,云有仙人古篆书。千尺石岩无路到,不知蝌蚪字何如。”
《玉芝堂谈荟》:天姥山与括苍山相连,绝顶闻天姥歌谣,春月樵者闻箫鼓茄吹之声。
《御定佩文韵府》:天姥山,元和郡国志:天姥山与括苍山相连,石壁上有刊字蝌蚪形,高不可识。春月樵者闻箫鼓之声甛耳。元嘉中遣名画写形于团扇,即此山也。
《御定渊鉴类函》:天姥山与括苍山相连,石壁上有刻字蝌蚪形,高不可识。春月樵者闻箫鼓茄吹之声。
唐时,新昌“天姥山”称“天姥岑”,与李白诗的嫁接是后来的事。清代学者方苞专程寻访,失望而回,叹曰:“一小丘尔,无可观者。”今天,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描绘的“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大量的神幻景象,都在神仙居景区一一找到对应,令游客无不惊叹。
李白崇尚道教,仰慕仙人,他诗中“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一句,“洞天”指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十洞天,即括苍洞,在今仙居境内。宋真宗称仙居“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
根据李白的描述:“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新昌天姥山在天台山北面,且海拔低于天台山,无法令天台山“东南倾”;韦羌山地处天台山以南,其所在的括苍山脉主峰米筛浪高于天台山主峰华顶,较为符合诗中描述。
自古以来县域隶属多有变化,而山千古不易。清康熙台州知府张联元所撰的《天台山全志》序中载云:“旧称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周围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洞天福地与方丈、蓬莱等。——考县旧志,邑故始丰地至宋建隆始改为天台县,前后沿革或隶会稽,或隶东阳,或隶永嘉、章安,时移代易,分析不同。考范侍郎《志要》,谓天台山处五县中央,即赤城旧志所指余姚、勾章、临海、天台、剡县,则知所谓天台山者,逶迤延袤,幅员甚广,亦无定在。故县可界,而山不可界。后人遂以县界而分山。于是山之不属于县者,即游屐所不到矣。故统而论之:山自会稽而来,天姥、石城皆台山也;宁海之筋竹、王爱皆台山也;嵊县之金庭桐柏亦台山也。虽各有其名,各具其胜要,皆台山之属耳。而必以隶于县者为天台,是失山之全体矣。”又在凡例中云:“孙绰赋云‘落五界而迅征’,李善注五县之界谓余姚、句章、鄞、剡、始宁;赤城志载栖山登真隐决云大小台处五县中央,注谓五县系余姚、句章、临海、天台、剡县,盖因建置沿革不一故也。今实界天台、新昌、嵊县、临海、宁海五县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