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3-01-22 浏览次数:
神仙居的千古谜题:蝌蚪文
在神仙居景区内,有座千峰叠嶂、万壑峥嵘的韦羌山,即为古时天姥山。据文献记载,天姥山上原有石壁,刊字如科斗(蝌蚪)。
对于天姥石壁上的蝌蚪文,《古谣谚》曰:”夏禹所践刻此壁。”天书蝌蚪文就刻在韦羌山的的蝌蚪崖上,布满了人工镌刻的日纹、月纹、虫纹、鱼纹等奇异图案符号。为什么古人要将文字镌刻于千仞绝壁之上?这些图文符号究竟有什么含义?千百年来,有无数志士学者前往探奇。据万历《仙居县志》和光绪《仙居县志》载:东晋义熙年间,一位姓周的廷尉曾“造飞梯以蜡摹之,然莫识其义”。以后郡守阮录和北宋县令陈襄亦“携众以观”,终因崖高路险,“云雨晦暝”,未得结果,扫兴而归。陈襄还留诗感叹道:“去年曾览韦羌图,云有仙人古篆书。千尺石岩无路到,不知蝌蚪字何如”。现代大家也对蝌蚪文来历众说纷纭,去年,央视《地理·中国》栏目摄制组带领地质专家前来仙居考察,通过攀岩、岩降等手段近距离地拍摄蝌蚪岩上的图案,并对仙居的其它岩石群落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考察,初步证实“蝌蚪文”是一种地质演变的现象。百度上对于韦羌山蝌蚪文也有多种观点,北京大学何振明先生认为,蝌蚪文有两种,一种是古书上的文字,形似蝌蚪,有读音有意义;一种是哑示语,古人将黄河说成“河”,妈妈说成“妈”。 陕西土话河妈的发音为huoma,发音与蛤蟆一样,而蝌蚪是蛤蟆的子孙,从而喻指“我们是河妈的子孙”。于是古人在蝌蚪形状的岩壁上凿一个框,提醒后人记住自己的祖先来自黄河流域,是河妈的子孙。故蝌蚪崖上的蝌蚪状凸起是天然形成的,而长方形框则是有意凿上去的,意喻他们一段遥远且曲折得无法言说的历史,所以蝌蚪崖上的蝌蚪文是真正意义上的蝌蚪文。事实真相也许如此,也许我们永远无从知晓,但是我们当地的百姓对它的敬畏及延生出的种种传说给美丽的韦羌山增添了诸多神秘,令它愈加缥缈而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