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3-02-22 浏览次数:
神仙居:台州佛教发源地
佛教在仙居相当盛行。据《嘉定赤城记》记载:仙居禅院一十有六,教院三,甲乙院二十有三,尼院四。学者们对于这个东汉时期尚属“荒远之区”的穷乡僻壤能够盛行佛教的原因都众说纷纭,尤其是作为江南第一古寺---石头禅院的建成更是疑惑不解,但是大多都支持这样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仙居独特的地理位置。
仙居地处浙江东南,东接沿海,西连金华,清朝以前,仙居通往外界的道路几乎只有两条:一条是仙居西北通向金华的苍岭古道,一条就是沿永安溪的水路,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这里简直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而当汉朝末年、魏晋南北朝之时,中国社会陷入连年不断的战乱之中,民不聊生,许多高僧纷纷“振锡江南”,如佛经汉译创始人安息王子安世高,在这个时期到江南豫章、会稽等郡弘传小乘禅宗。当时的仙居地域属于章安县,同属会稽郡,故石头禅院之“禅”极可能是安世高所传之“禅”。
另有说法就是来自印度的僧人途经泰国等地,沿着海域登陆北上,这就是目前被许多学者认可的海上丝绸之路。如三国时,东吴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僧人康僧会由海道从交趾北上建业,得到吴地统治者孙权等人信奉,开始了在江南传播佛教活动,这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位自南而北传播佛教的僧侣。僧人沿着海域来到台州,然后他们沿着灵江逆流而上,来到仙居境内。当他们在永安溪遇到石牛的时候,发现这里三面环山,南临大溪,视野开阔,实乃清净的桃源境地,所以就在这里卓锡,建寺弘法。
石头禅院现名大兴寺,位于县城东十里的杨府乡石牛村。石牛村因该村一巨石,“其形肖牛”,“屹然于大溪中”而得名。清朝时名僧性磊、性彻曾“挂瓢于此”,拥有寺田44亩、地39亩、山30亩。“文化大革命”时寺毁,现重建。据此,该寺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台州最古老的寺院。石头禅院不仅在始建年代上居台州各寺院之首,该寺的一件文物还堪称全国之最。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摩崖石刻大“佛”字。该字镌刻于寺东侧一高十余丈的巨石壁面上。据文物部门考察丈量,字高11.2米,宽11.2米,呈正方形,总面积达125.44平方米,其中最粗笔划宽50厘米,比原被列为我国石刻大字之冠的四川省潼南县定明寺侧大“佛”字还大1倍多,是当之无愧的全国最大的摩崖石刻字。
1985年,台州地区文化局组织文物普查,考古人员在石头禅院遗址发现了东汉时期的泥质红陶花卉图案的圆形瓦当,泥质灰陶绳纹、印纹等陶器碎片,晋朝“四出”圆钱纹墓砖等,证实了东汉时期该地确实建有寺院。所以有专家说仙居是台州佛教的发源地,也是有据可考。
周娴杨